后续来了!上海玻璃博物馆给出针对“熊孩子”的“治愈良方”。
因为一件精美的展品在展出过程中被熊孩子损坏,上海玻璃博物馆近期冲上了热搜榜。在为展品损坏感到惋惜的同时,很多网友也表达了对于此次破坏事件的愤怒,并强烈要求肇事者家庭对于博物馆的损失进行赔偿。(相关链接:悲剧重演!上海玻璃博物馆又一展品遭人为损坏!)
随着事情的发酵,上海玻璃博物馆也快速对此进行回应,表达了鲜明的立场:小观众已经认识到行为的不妥,并在父母的鼓励和带领下向馆方主动报告,上海玻璃博物馆相信未来一代会成长为好观众。
7月18日,上海玻璃博物馆对此进一步作出回应,并给出了针对“熊孩子”的“治愈良方”。当天,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官方公众号正式发出礼仪工作坊报名的征集,并表示这贴“良方”用来专业治愈博物馆内“摸一摸”“蹭一蹭”“靠一靠”等疑难杂症。
“博物馆始终以教育、研究、展示为职责,追责等后续事宜是保险公司的职责,我们不越俎代庖。”在馆方看来,当遗憾变为愤怒,一些网友给犯错的孩子打上“犯罪者”的标签,并大声喊出“禁止小朋友参观”的时候,作为博物馆人,觉得画风逐渐走偏。
馆方表示理解孩子们在参观中“摸一摸”的冲动,“为什么会想要摸一摸?用触觉感知这个世界,是人类的本能,更何况充满好奇心的小朋友,他们甚至会捡起地上的小垃圾放进嘴里尝尝味道,在他们的世界里,没有什么不可以。”
但馆方也强调了学习“博物馆礼仪”的必要性。“去别人家做客要懂礼貌,上课要有课堂纪律——这些是小朋友们对礼仪现有的认知。同样的,参观博物馆也要遵从博物馆礼仪。不要触摸展品,不要追逐打闹,不要展厅内饮食,不要翻越围栏……”
这些“博物馆礼仪”如果直接念叨给小朋友听,显然不太会有效果。“如果知道了创作一件艺术品的艰辛,陈列保护展品的背后故事,还会无动于衷吗?”为此,上海玻璃博物馆决定推出公教活动——礼仪工作坊2.0版。“在我们的世界里,孩子决不是潜藏的破坏者,通过引导,他们也可以是博物馆的守护者。”
礼仪工作坊究竟长什么样?馆方介绍,它是一场专为小朋友设计的“冒险通关任务”,“需要小朋友接受一个又一个的挑战:辨别文明行为和危险行为,了解博物馆的红灯物品,学习保护展品的科学知识,最后集结成为守护者联盟,获得荣誉奖励。整个过程不仅需要准确的判断力,还会考验口才、反应力和勇气哦。让孩子们在闯关冒险的同时,学会如何做一个文明的参观者。”
对于活动的形式,馆方特别强调“没有说教!绝不无聊!既有好玩的游戏,也有超硬的干货!”
活动内容(来源:上海玻璃博物馆)
这个举措也得到了不少家长的点赞。有网友表示:“非常赞博物馆的这种疏导的做法,这才是教育。我要带孩子来报名!”
活动时间:2020年7月24 - 8月30日
每周五六日 11:20-12:00
签到时间:11:00 - 11:20
签到地点:上海玻璃博物馆前台
活动费用:免费(需持有上海玻璃博物馆园区主场馆门票)
活动名额:每场15名(小朋友独立参加)
建议报名年龄:5-10岁
活动咨询电话:36503688-6304
长按二维码 免费预约
如今,“积极面向大众开放、接纳不同的群体”已成为博物馆所践行的使命,对于包容性、教育和社区联系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。其中,儿童观众作为博物馆参观群体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一直为博物馆所重视,并进行了大量工作以吸引更多儿童走进博物馆,并在博物馆中有所收获。但在2019年的一份《观众分析:参观博物馆调研报告》中可以看到非常清楚的数据,在调研的2525份有效样本中,主要参观人群的年龄为18~40岁,接近九成的比例,以学生和职场人士为主,而3~12岁的儿童受众仅占总量的5%不到。
与此同时,“熊孩子破坏博物馆展品”的事件却屡见不鲜,社交媒体平台上更是充斥着成年观众对于博物馆“熊孩子”的抱怨,认为“熊孩子太多,影响观展体验”,更有一部分观众提出诸如“部分展览应禁止儿童入内”或“初中以下儿童应禁止进入博物馆”的想法。
一方面,博物馆虽然努力开展各项活动吸引儿童观众,但相对于成年观众而言,儿童观众数量仍然少之又少;另一方面,“熊孩子”事件屡次发生,成年观众对于儿童观众怨言颇多,加剧了家庭观众的心理负担。那么,如何在维持展厅正常秩序的同时,满足儿童观众的探索欲与好奇心,让他们对博物馆产生兴趣呢?这似乎还需要博物馆进行更多的探索实践……
来源:上观新闻、上海玻璃博物馆
编辑:sun
在媒体平台基础上,弘博网目前已成为博物馆行业的专业咨询机构,并成功为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、行业协会及博物馆提供专业的调研、咨询服务,得到业内广泛的认可与支持。为了满足更多博物馆的发展需求,弘博网现推出“博物馆品牌宣传推广”“博物馆定位与发展规划”“博物馆观众满意度调查”“博物馆精细化管理提升”等一系列体系化的咨询业务,助力博物馆的创新发展!戳下图了解详情
50余位专家齐聚,共论彩陶背后5000年前的文化融合与社会统一
点击在看,关注博物馆展品被毁后续▼